五運六氣與經(jīng)方應(yīng)用·川連茯苓湯臨床應(yīng)用舉隅
川連茯苓湯是宋.陳無擇《三因司天方》中丙申年運氣方,丙申年為水運太過之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fēng)木在泉。概括來說就是2016年以“水”過,克“火”,侮“土”、生“木”為主,即全年以“寒”、“濕”、“風(fēng)”、“熱”天氣為主,易發(fā)“心”“脾”疾病,即心腦血管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選用 “川連茯苓湯”治療:川連、赤茯苓、麥冬、車前子、通草、遠(yuǎn)志、半夏、黃芩、甘草、生姜、大棗。 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天人合一”理論,結(jié)合五運六氣對人體的影響,臨床上應(yīng)用《三因司天方》治療多種疾病,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介紹幾例,以期“拋磚引玉”。
1.內(nèi)傷發(fā)熱。王某,女,60歲,今年8月10日初診,自述發(fā)熱半月,在市某醫(yī)院住院治療,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未發(fā)現(xiàn)重大疾病,輸液治療(具體用藥不詳)10余天,熱不退。每日午后開始發(fā)熱,經(jīng)用退熱藥次日上午熱退,如此反復(fù),最高體溫39℃。刻診:全身乏力,口干舌燥,納呆,尿頻數(shù),平素便秘,舌紅舌苔白厚而燥,脈細(xì)數(shù)。辨證為濕熱郁蒸,川連茯苓湯加減:黃連6g、黃芩8g、茯苓15g、車前子20g(包)、姜半夏10g、麥冬15g、遠(yuǎn)志10g、地骨皮10g、石膏20g、知母10g、白茅根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棗5枚,3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溫服。
今年8月13日二診,服藥一劑后熱退,體溫正常,未再發(fā)熱,飲食好轉(zhuǎn),仍感乏力,輕微干嘔,睡眠差,大便稀,飲水多時尿頻。上方去白茅根,改黃連3g,加薔薇10g 、茯神30g、酸棗仁30g,5劑后痊愈。
2.眩暈(高血壓病)。于某,男,64歲,今年8月1日初診。素有高血壓病10余年,服用代文、氨氯地平,血壓平穩(wěn),穩(wěn)定在130~140mmHg/ 80~90mmHg,三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痛頭暈,全身乏力,偶感心煩心悸,納差,輕微腹脹,來診。測血壓185/115mmHg,診斷為高血壓病。察舌紅苔白厚而燥,脈弦,舌邊底側(cè)可見小瘀斑,辨證為濕熱郁蒸,上擾清空,兼瘀血阻絡(luò),川連茯苓湯加減:黃連10g、黃芩10g、車前子30g(包)、通草10g、半夏10g、遠(yuǎn)志10g、麥冬15g、茯苓15g、天麻10g、白術(shù)15g、川芎10g、赤芍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棗5枚。3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溫服。
8月4日二診,服藥后癥狀完全消失,測血壓140/90mmHg,舌苔稍膩,上方加菖蒲10g,3劑以鞏固療效。
3.胃痞病。徐某,女,22歲,今年7月11日初診,腹脹、噯氣、納差一周,拌口中干燥,全身疲乏無力,偶有泛酸,心慌心煩,睡眠差;無腹痛、腹瀉及嘔吐。查體:精神差,焦慮狀態(tài),舌體稍大,邊有齒痕,舌質(zhì)紅,舌苔白厚而燥,脈沉細(xì),辨證為脾虛濕熱、運化失職。方用六君子湯合川連茯苓湯加減:黨參20g、茯苓15g、白術(shù)30g、陳皮10g、黃連6g、黃芩6g、車前子20g(包)、 姜半夏10g、 遠(yuǎn)志10g、麥冬15g、山藥30g、夜交藤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棗3枚(劈),3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溫服。
7月14日二診,諸癥消失,稍感乏力,無其它不適,效不更方,上方繼服4劑,痊愈。
按:宋.陳無擇《三因司天方》中繆問分析: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此而不以辛熱益心之陽,其故何也?按六丙之歲,太陽在上,澤無陽焰,火發(fā)待時;少陰在上,寒熱凌犯,而氣爭于中;少陽在上,炎火乃流,陰行陽化,所謂寒甚火郁之會也。故病見身熱煩躁,譫妄脛腫腹?jié)M等癥,種種俱水濕郁熱見端,投以辛熱,正速斃耳。丙為陽剛之水,故宗《內(nèi)徑》氣寒氣涼,治以寒涼立方,妙在不理心陽而專利水清熱,以平其汩沒之害。黃連味苦,可升可降,寒能勝熱者,以平其上下之熱;更以黃芩之可左可右,逐水濕,清表熱者,以泄其內(nèi)外之邪;通草性輕,專療浮腫;車前色黑,功達水源;茯苓、半夏,通利陽明;甘草為九土之精,實土御水,使水不上凌于心,而心自安,此圍魏救趙,直趨大梁之法也。心為主宰,義不受邪,僅以遠(yuǎn)志苦辛之品,媚茲君主,即以祛其譫妄,游刃有余。心脾道近,治以奇法也。但苦味皆從火化,恐燥則傷其嬌臟,故佐以麥冬,養(yǎng)液保金。麥冬合車前,可已濕痹,具見導(dǎo)水之功能。土氣來復(fù),即借半夏之辛,以補肝而疏土之實,用藥之妙,豈思議可及哉。
以上病例,根據(jù)病脈證分析均為水濕郁熱所致,巧妙運用當(dāng)年的運氣方川連茯苓湯,或單獨應(yīng)用,或選數(shù)味配合應(yīng)用,均效如桴鼓,運氣方的獨特療效由此可見。筆者體會若在辨證基礎(chǔ)上加上運氣思想,臨床思維將會更完整,療效將會更突出。
(泰安市名中醫(yī) 李振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