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中醫(yī)保健
中醫(yī)認為女性妊娠期間臟腑、經(jīng)絡的陰血,下注沖任,以養(yǎng)胎元。因此整個機體出現(xiàn)“血感不足,氣易偏盛”的特點,而有“產前一盆火”之說。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沖脈氣盛,肝氣上逆,胃氣不降,則出現(xiàn)飲食偏嗜、惡心作嘔、晨起頭暈等現(xiàn)象,一般不嚴重,經(jīng)過20—40天左右,癥狀多能自然消失。另外,妊娠早期,孕婦可自覺乳房脹大。妊娠3個月后,白帶稍增多,乳頭乳暈的顏色加深。妊娠4—5個月后,孕婦可以自覺胎動,胎體逐漸增大,小腹部逐漸膨隆。妊娠6個月后,胎兒漸大,阻滯氣機,水道不利,常可出現(xiàn)輕度腫脹。妊娠末期,由于胎兒先露部壓迫膀胱與直腸,可見小便頻數(shù)、大便秘結等現(xiàn)象。
一、端正言行
孕婦要端心正坐,清虛和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不邪視,耳不邪聽,口誤邪言,心無邪念……無邪臥,無橫足。應謹守禮儀,端正行為,目不視邪物,耳不聞邪音,口不出邪言,以修心養(yǎng)性。
二、 調養(yǎng)飲食
孕婦在受胎之后,應該調飲食,淡滋味,避寒暑,并根據(jù)妊娠不同時期給予不同的營養(yǎng)以逐月養(yǎng)胎。“妊娠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發(fā)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多食酸則傷肝,多食苦則傷心,多食甘則傷脾,多食辛則傷肺,多食咸則傷腎,故孕婦宜均衡飲食,少食辛酸煎炒肥甘生冷。
三、 調暢情志
孕婦應保持心情舒暢,穩(wěn)定情緒,避免精神緊張,以影響胎兒發(fā)育。
孕婦應居舒適、優(yōu)美、靜雅的環(huán)境,以保持心情舒暢,氣機調和。
四、 起居有常
在生活起居方面,孕婦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隨其時序而適其寒溫,避免環(huán)境、天氣等造成的損傷。提倡靜養(yǎng),勿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慎起居,適度活動,以促進孕婦體內胎兒的發(fā)育和日后寶寶身體的靈活程度,減輕孕婦分娩時的難度和痛苦。另外,妊娠早期及7個月以后,應謹戒房事,以免損傷沖任、胞脈,而引起胎動不安或墮胎、小產或病邪內侵。孕期勞逸適度,行動往來,使氣血調和,百脈流暢,有利于胎兒生長發(fā)育和分娩。勿登高,勿臨深,勿越險,勿負重。
五、 謹慎用藥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氣及一切有毒藥品,都應慎用或禁用。有妊娠疾患必須選用時,請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
六、分期保健要點
(一)早期養(yǎng)胎氣。在此時期,胎未有定形,不宜服食藥物,重要是調心。孕婦要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吐傲言,心無邪念,心無恐怯等身心的調養(yǎng)。飲食方面要注意饑飽適中,食物要清淡,飲食要精熟,宜清熱、滋補而不宜溫補,否則導致胎熱、胎動,容易流產。
(二)中期助胎氣。受孕中期,胎兒成長迅速,要調養(yǎng)身心以助胎氣,孕婦要動作輕柔,心平氣和,太勞會氣衰,太逸會氣滯,多曬太陽少受寒,少穿露臍露臀裝。飲食方面要注意美味及多樣化,營養(yǎng)豐富,但不能太飽,要多吃蔬果利通便。此期陰血常不足,易生內熱,宜養(yǎng)陰補血。
(三)后期利生產。懷孕后期,多數(shù)孕婦會脾氣虛,不能制水出現(xiàn)水腫,及陰虛血熱,胎熱不安,出現(xiàn)早產。此期孕婦衣著要寬松,不能坐浴,要行走搖身,心靜不可大怒。
七、異常情況注意
(一)妊娠嘔吐
妊娠早期,出現(xiàn)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厭惡油膩、惡心、晨起嘔吐等一系列反應,屬于早孕反應范疇。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保健方法達到減輕、緩解的目的。嚴重者應及時轉診。
1.含服少量鮮姜片、烏梅、陳皮等緩解或減輕妊吐,或可以連蘇飲啜飲頻服,若服中藥即吐者,可以熱湯藥熏鼻以止嘔。
2.生活上調配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鼓勵進食,少食多餐,可適當食療。
3.麥冬洋參茶:取麥冬、西洋參泡水代茶飲。
4.蔗姜飲:甘蔗汁1杯,鮮姜汁l湯匙,將兩汁調勻加熱,趁溫服之。
5.取橘皮2O克,或柚子皮9克,洗凈入砂鍋中,去渣取汁,代茶飲。
6.佛手、蘇梗各15克,粳米30—60克,白糖適量。先將佛手、蘇梗分別清洗干凈,水煎取汁,與粳米共煮成粥,放入白糖少許,每日1劑。
(二)妊娠血虛
中醫(yī)認為妊娠后血聚于下以養(yǎng)胎,故孕婦“血感不足,氣易偏盛”。臨床常見面色淡黃,或少華。適時適當增加營養(yǎng),注意休息,也可食療。嚴重者應及時轉診。
1.阿膠粥:阿膠10克,糯米50克,紅糖適量。將糯米煮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搗碎的阿膠,邊煮邊攪勻,稍煮沸1—2次,加入紅糖即可。每日分2次服,3—5日為l個療程。連續(xù)服用可有胸滿氣悶的感覺,宜間斷服用,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
2.山藥山萸粥:山萸60克,山藥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前2味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每日分2次,早晚溫熱食。
(三)妊娠便秘
妊娠期婦女易出現(xiàn)便秘,久之易誘發(fā)痔瘡或使原有痔瘡加重。便秘未予改善,導致排便時孕婦腹壓增大,易致胎動不安。妊娠便秘以預防為主,包括以下內容:
1.孕婦平素應多食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可多食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的食物。
2.保持適當運動,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
(四)胎動不安
妊娠期婦女若出現(xiàn)小腹不適或隱痛,伴腰酸,或陰道極少量出血,可能為胎動不安先兆,應及早到醫(yī)院就診。
第四部分 產婦日常中醫(yī)保健知識
一、產婦生理特點
(一)陰血驟虛,元氣耗損,百脈空虛。
產婦由于分娩時的產創(chuàng)出血、產時用力、出汗等,導致產婦處于氣血虛弱、百脈空虛的狀態(tài),中醫(yī)有“產后一盆冰”之說。容易出現(xiàn)虛弱、怕冷、怕風、多汗、微熱等現(xiàn)象。若失于調養(yǎng),容易罹患“月子病”(中醫(yī)稱之為“產后病”)。
(二)易發(fā)生瘀血阻滯現(xiàn)象。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元氣虧虛,運血無力,氣虛血滯,易出現(xiàn)產后腹痛、惡露不絕等癥狀。
(三)泌乳育兒。
(四)子宮縮痛,排出惡露。
二、病理特點
產后病證種種,總以“虛”、“瘀”居多。無論何種病機,其發(fā)病因素不外乎:一是產后生理變化;二是素體稟賦不足;三是產后攝生失慎。其中前者是必然因素,若這種異常變化,超過生理常態(tài),則可發(fā)生疾病。
三、日常中醫(yī)保健知識
重視“三審”,防病于未然。
產婦之產后身體狀況,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判斷:
(一)審少腹痛與不痛,辨惡露有無停滯。
若腹痛拒按、下腹有塊為瘀阻;無腹痛或腹痛喜按為血虛。
(二)審大便通與不通,驗津液的盛衰。
大便干結、秘澀不通為津液虧損;若大便通暢,為津液尚充。
(三)審乳汁行與不行和飲食多寡,察胃氣的強弱。
乳汁量少、質清,乳房柔軟不脹,納谷不馨屬脾胃虛弱;乳汁充足,胃納如常,為胃氣健旺。
四、產后養(yǎng)生須知
(一)寒溫適度,起居有方
根據(jù)氣候變化,恰當著衣,以免傷寒或中暑;居室既要避風,又要保證空氣流通;避免汗出當風。睡眠充足,適當運動,避免過分屏氣努責,防止惡露不絕、陰挺下脫(子宮脫垂)等病癥的發(fā)生。
(二)飲食易清淡,有營養(yǎng),好消化
產婦的飲食應注意:在保證足夠的水分和均衡的營養(yǎng)的前提下,尊重產婦的飲食嗜好。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進食欲;保證食物種類的多樣化,以少食多餐為原則,不宜多食寒涼、生冷或過于辛熱、煎炸、肥膩的食品。
(三)保持心情舒暢,創(chuàng)造安和的育兒環(huán)境
(四)產后百日內,不宜交合。
(五)謹慎用藥與進補。
哺乳的產婦用藥或進補要謹慎,以免給嬰兒帶來潛在的風險。
第五部分 產婦日常中醫(yī)保健適宜技術和方法
產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下述癥狀:產后乳汁蓄積或缺乳、腹痛、便秘、多汗等。以下是常用的中醫(yī)診斷及保健方法。
一、兒枕痛(產后宮縮痛)
(一)臨床表現(xiàn):產后三、四天內,下腹部陣發(fā)性疼痛,哺乳時加重,不伴有寒熱,惡露無異常。
(二)適宜技術:
1.飲食調理:
(1)山楂肉30克,紅糖15克(沖),水煎服。
(2)益母草30克,生姜3片,紅糖15克(沖),水煎服。
(3)紅糖煮雞蛋1—2個。
2.穴位按摩:可以選用三陰交、足三里、關元、中極等穴位按壓。
二、產后乳汁蓄積
(一)臨床表現(xiàn): 乳房脹痛、乳腺結塊觸痛,乳汁難出或有結塊;但局部無紅腫灼熱感,不伴有發(fā)熱惡寒等癥狀。
(二)適宜技術:
1.乳房按摩:由乳房四周向乳頭方向按摩,保證擠壓乳頭每側至少有10個乳腺管噴乳為佳。
2.外敷:
(1)芒硝500克,分次納布包內,敷于乳房處,芒硝結塊后,更換。可以有效地緩解乳房疼痛的癥狀。
(2)如意金黃散用米醋調開外敷;隨干隨換。
(3)仙人掌去刺,搗泥外敷,一天2—3次。
三、產后缺乳
(一)臨床表現(xiàn):產后哺乳時,乳汁缺乏,不足以喂養(yǎng)嬰兒,或乳汁全無;乳房松軟不脹不痛,擠壓乳房,乳汁點滴而出。
(二)適宜技術:
1.飲食調理:
(1)豬蹄1只,百爪魚適量,木瓜1只,共煮湯。
(2)豬蹄湯:豬蹄2只(或用鯽魚),通草24克,同燉,去通草,食豬蹄飲湯。
(3)鯽魚湯:活鯽魚洗凈、背上剖十字花刀。略煎兩面后,烹黃酒,加清水、姜、蔥等,小火燜燉20分鐘。絲瓜洗凈切片,投入魚湯,旺火煮至湯呈乳白色后加鹽,3分鐘后即可起鍋。如根據(jù)口味和習慣,將絲瓜換成豆芽,效亦相仿。
2.穴位按摩:可以選用乳根、膻中、少澤、足三里等穴,手指點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鐘。
四、產后便秘
(一)臨床表現(xiàn):產后大便干燥,或解時堅澀難下,飲食如常,且無腹脹及腹痛嘔吐等癥狀。常伴面色萎黃,皮膚不潤。
(二)適宜技術:
1.飲食調理:
(1)蜂蜜飲:清晨空腹頓服蜂蜜一匙,然后再飲溫開水一大杯,輕癥者有效。
(2)黑芝麻、胡桃、松子仁等分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適量,分次服用。
2.穴位按摩:用雙手各一指以適當?shù)膲毫Π磯河阊?—10分鐘。
五、產后多汗
(一)臨床表現(xiàn):產后汗出過多,不能自止,動則益甚,時或惡風。
(二)適宜技術:浮小麥30—50克,煎水,代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