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醫(yī)院文化杏林文苑詳細

《紅樓》醫(yī)話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發(fā)布時間:2016-07-12 18:16 本文來源:陳英都


 晴雯臉面燒的飛紅,捫之燙手。傍晚又服了二和藥,夜間雖有些汗,但身熱并未為汗而衰,仍是發(fā)燒,頭痛鼻塞聲重。次日王太醫(yī)又來診視,另加減湯劑,雖然稍減了燒,仍是頭痛。

 晴雯吃藥不見病退,急的亂罵大夫,說:“只會騙人的錢,一劑好藥也不給人吃”。麝月笑勸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又不是老君的仙丹,那有這樣靈藥!你只靜養(yǎng)幾天,自然好了。你越急越著手。”

 晴雯非但未得以靜養(yǎng),反而負病為寶玉竭心盡力地補了一整夜的雀金裘。無奈頭暈眼黑,氣喘神虛,補上三五針,伏在枕上歇一會……只聽自鳴鐘敲了四下,才剛剛補完。晴雯咳嗽幾陣,噯喲一聲,便身不由主的倒下。

 晴雯勉力補好雀金裘,已使得力盡神危。王太醫(yī)診了脈,脈象虛微浮縮,謂外感倒輕了,只是汗后失于調養(yǎng),勞了神思而致病重,認為晴雯的病已是“非同小可”。于是將疏散祛邪諸藥減去,倒添了茯苓、地黃、當歸等益神養(yǎng)血之藥。

 幸虧晴雯素稟體質較好,加上服藥調治,飲食調養(yǎng),便漸漸的好了。

 臨床確實有些病,如濕溫一癥,其來也急,其去也遲。濕熱互結,如油入面,治療雖有清熱化濕之三仁湯諸良劑,但畢竟是病勢遷延,治療艱如抽絲剝繭。

                       (新泰名中醫(yī)  陳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