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早治,消除肝炎危害 | 世界肝炎日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是“堅持早預防,加強檢測發(fā)現(xiàn),規(guī)范抗病毒治療”。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wèi)生危害”的目標,屆時病毒性肝炎的新發(fā)感染率要減少90%,病死率減少65%,診斷率達到90%,治療率達到80%?只有預防、診斷、治療一起抓,才能實現(xiàn)肝炎防治的這一目標。那么,具體該從何入手,大眾和患者該如何做好肝炎的科學防治?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感染病醫(yī)學部主任王福生為大家做科普講解。
病毒性肝炎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臨床常見的肝炎病毒有5種,分別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病毒性肝炎最有效預防措施就是接種疫苗。目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戊型肝炎都有疫苗可以預防,接種后可以產生終身免疫。但是,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疫苗。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wèi)生危害”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計劃。目前,我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診斷率大約是22%,治療率大約是15%。為實現(xiàn)WHO提出的這一目標,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加強科普宣傳尤為重要。
積極治療可阻斷疾病進展。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是通過性傳播、母嬰傳播和血液傳播。感染HBV或HCV后,如果不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情很有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發(fā)展到肝癌。我國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別為77%和84% ,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是慢性HBV和HCV感染者的主要死因?
要避免病毒性肝炎的這些危害,進行抗病毒治療非常有必要。現(xiàn)有的抗病毒藥物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病毒復制,進而阻斷疾病進展。而且,這些藥物都已經被納入了醫(yī)保,大大減輕了患者的治療負擔。
新指南擴大乙肝治療范圍,強調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今年年初發(f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擴大了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患者只要符合抗病毒治療適應證就應立即啟動治療,這意味著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人數(shù)大幅增加?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對于血清HBV DNA陽性者,無論ALT(丙氨酸轉氨酶)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建議抗病毒治療:
(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HCC家族史;
(2)年齡>30歲;
(3)無創(chuàng)指標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G≥2)或纖維化(F≥2);
(4)HBV相關肝外表現(xiàn)(如HBV相關性腎小球腎炎等)?
此次乙肝抗病毒治療適應證的擴大,是從其他傳染病治療中得到的啟發(fā)。比如,目前對艾滋病治療,只要有艾滋病病毒存在,患者就應該啟動抗病毒治療。同樣的道理,對于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療,也應更加積極,而且現(xiàn)在藥物抗病毒效果非常好,可及性也很高,乙肝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利大于弊。
警惕隱匿的丙肝,高危人群應定期主動篩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在發(fā)病特征上類似,在慢性肝炎階段如果不及時治療,都會向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方面發(fā)展。丙型肝炎具有很強的隱匿性,多數(shù)丙肝患者可能不出現(xiàn)任何癥狀,也不會感覺身體不適,因此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治療?而一旦出現(xiàn)癥狀,此時肝臟損傷則比較嚴重,通常已經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此時治療則為時已晚。所以,對于丙肝,同樣要爭取早診斷、早治療。患者應及早進行檢測和篩查,明確診斷后接受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丙肝的高危人群包括不潔性生活史者、母嬰傳播風險者,以及靜脈吸毒人群等,此類人群應及時進行丙肝檢測和篩查。對于一般人群,建議主動進行丙型肝炎檢測,對HCV感染高危風險的人群建議進行全員抗體篩查,抗體陽性者立即進行核酸檢測,以確認感染狀況,推動盡早治療。
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療已進入直接抗病毒藥物(DAA)的泛基因時代,病毒學治愈率已達90%以上?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有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覆蓋病毒的不同基因型。正是基于這樣的特點,丙肝藥物治療效果比乙肝更好,患者一般經過3個月左右的抗病毒治療就能夠達到治愈。慢性丙肝的治愈是人類抵抗病毒感染類疾病方面的重大突破,是里程碑式的進展。
總之,無論是乙肝還是丙肝,都應盡早診斷、盡早治療,這樣患者才能實現(xiàn)更好的臨床獲益,對自身健康負責,也是對身邊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