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遠志
新泰市地處泰沂山脈中段,屬魯中山區(qū),平原、丘陵、山區(qū)各占1/3,屬溫帶季風(fēng)大陸性氣候,氣溫適宜,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nèi)水資源豐富,土壤以棕壤土、砂性壤質(zhì)土為主,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含有豐富的有機質(zhì)和銅、鐵、錳等微量元素,土壤酸堿度呈弱酸性,這種優(yōu)良的外部條件造就了我市擁有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150余種,如枸杞、車前子、蒲公英、何首烏、柴胡、酸棗、龍膽草、石刁柏、遠志、葛根、苦地丁、柴胡、龍舌蘭、菊花等,主要分布在深山老林、丘陵山區(qū)的地頭堰邊及荒山隙地,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亟待開發(fā)和利用。其中遠志作為本草上品中藥材,應(yīng)用廣,用量大,療效好,被列入《山東省道地藥材名錄》,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下面對遠志進行著重介紹:
遠志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其主要記載遠志的性味、功效以及生長環(huán)境,對遠志的形態(tài)只做了簡單的描述:“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遠志的采收時間皆為農(nóng)歷四月,南北朝時期藥用部位為其根、葉,至明代多以其根部入藥而逐漸少用其葉,明代后僅以其根部入藥。遠志最早生長于山東省,宋代在河南省開封和山西省運城也有發(fā)現(xiàn),唐代又增加了洛陽產(chǎn)地。歷代本草中對遠志植物形態(tài)的描述與《中國植物志》中對遠志科遠志屬植物遠志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古方中所用遠志與現(xiàn)代藥用遠志相同,以遠志科遠志屬植物遠志為主要基原,藥用部位為其干燥根,符合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的記載。
遠志味苦、辛,性溫;歸心、腎、肺經(jīng)。具有安神益智、交通心腎、祛痰、消腫的功效。古代醫(yī)家常用遠志配伍不同中藥治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小便頻數(shù)、癲狂等疾病。
①配伍茯苓,如歸脾湯(明《正體類要》),遠志(一錢約3.7g)寧神益智,茯苓養(yǎng)心安神,諸藥配伍交通心腎,益智助眠,主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
②配伍桑螵蛸,如桑螵蛸散(宋《本草衍義》,為末,夜臥人參湯調(diào)下二錢),遠志(一兩約41.4g,每服約1.035g)寧心安神,配伍桑螵蛸固精止遺,兩藥合用調(diào)補心腎,澀精止遺,治療心腎兩虛,小便頻數(shù),如稠米泔,心神恍惚,健忘食少,或溺后遺瀝不盡,或睡中遺尿,或夢遺失精,舌淡苔白,脈細弱者。
③配伍酸棗仁、五味子,如十味溫膽湯(元《世醫(yī)得效方》,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不以時服),大遠志去心(一兩約41.4g,每服約1.104g)偏于化痰,酸棗仁偏于養(yǎng)血,五味子偏于斂陰,三者相互為用,有化痰益氣安神之效,主治觸事易驚,心悸不寧,不眠多夢,心胸?zé)灒P不安,短氣乏力,或癲狂,舌淡苔膩,脈弦而虛。
④配伍石菖蒲,如定癇丸(清《醫(yī)學(xué)心悟》,用竹瀝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兩熬膏,和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遠志(七錢約26.25g,每服約0.31g)開心竅,安心神,配伍石菖蒲芬芳化濁,除痰開竅,兩藥合用增強祛痰通竅醒神之力,主治痰熱癇證。
遠志
本品為遠志科植物遠志或卵葉遠志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或抽取木心曬干。
[炮制]遠志取抽去木心者,除去雜質(zhì),略洗,潤透,切段,干燥。
[性狀]本品呈圓筒形的段。外表皮灰黃色至灰棕色有橫皺紋。切面棕黃色。氣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辛,溫。歸心、腎、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安神益智,通心腎,祛痰,消腫。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淡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用法與用量]3~10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新泰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學(xué)部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