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選登·我是麻醉醫(yī)生
按:我院第二屆“醫(yī)患情 醫(yī)者心 醫(yī)院事”征文與攝影大賽自2016年10月20日啟動至今,收到了近60余篇征文和攝影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生動、真實、感人,透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意。現陸續(xù)選登,敬請期待!
我不是麻醉師,我是一名麻醉醫(yī)生。
總有人對我說“你這個工作多好啊,打一針就完事,又不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又豈止打一針就了事,手術多的時候,我們連飯都顧不上吃。
美國著名華裔麻醉學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曾經講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小故事——《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麻醉醫(yī)生的工作不過就是給病人打一針、睡睡覺,那么簡單,怎么拿的薪水卻是美國醫(yī)療行業(yè)的第一(平均工資)呢?應該減薪!
于是就有了一場非常激烈的電視辯論,絕大多數嘉賓一邊倒的支持給麻醉科醫(yī)生降薪。這時,出席這次辯論會的麻醉科醫(yī)生說了一句話:“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全場立刻安靜下來。他接著說道:“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我收的費用,和我拿的薪水,不過是打完針后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她)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并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后能安全醒過來。如果你們認為我錢拿多了,也沒問題,我打完針走就是了。”。
從此美國不再爭論麻醉科醫(yī)生工資是否太高的問題了。
當然,我們中國的麻醉醫(yī)生的薪水并不是醫(yī)療界最高的。并且我們一直在幕后,被稱為“無名英雄”。每當手術順利結束時,病人家屬首先感謝的是主刀大夫,對我們的印象可能是僅存的“戴著口罩、帽子,穿綠衣服的人”。
是的,就是這樣一群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因為我們是一群隨叫隨到的人。近年來隨著醫(yī)院手術量的急劇上升,外科系統(tǒng)輪番作戰(zhàn),而麻醉醫(yī)生則要奉陪到底。尤其是面對我們醫(yī)院如此強大的產科,無論忙到多晚我們都要從頭陪到尾。有時連吃飯、喝水、上廁所這種小事都要按分鐘來計算。
我工作至今已有十六年,當初懵懵懂懂的選擇了麻醉專業(yè)到今天真正喜歡上這個職業(yè),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而現在更多的是一份責任,一份使命。這些年有失落、有委屈、也有不如意……但當看到一個個病人安靜的睡去,安全舒適的醒來時,所有的不快都煙消云散,心里那叫一個敞亮!
依稀記得一個四十多歲子宮肌瘤的病人,五年前在其他醫(yī)院做過一次手術,她說她做手術時能聽見外界的聲音,好像整個人進入了一個很深的隧道怎么也出不來!回憶的過程她表情非常痛苦。我知道這個病人有可能發(fā)生了術中知曉。術中知曉是指病人被麻醉后,在手術過程中恢復了知覺或感覺到了疼痛,但身體卻不能動彈。根據個體差異,病人感覺到痛苦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而這種情況在手術中發(fā)生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或千分之二,倘若處理不好,會給病人造成無法彌補的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了解了她的顧慮,術前訪視時重點談話,做好病人心里安慰,解除患者思想顧慮,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術中維持足夠的麻醉深度,保持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手術結束,病人清醒。自述:“這次感覺就像是睡了一覺,很舒服!”。病人的感受我們感同身受。
還有一個骨科病人,82歲,股骨頭置換術。病人長期臥床,一般情況不是很好!術前訪視時,麻醉大夫要求完善術前檢查,調整病人至最佳狀態(tài),提高病人手術安全性。病人家屬不以為然,認為這種手術又不用全麻,沒事,用不著檢查這又檢查那的,態(tài)度強硬,拒絕完善檢查,手術停掉。一星期后再去訪視各項檢查已準備完善,而且病人家屬態(tài)度也180度大轉彎。也許是認識到了手術的危險性以及麻醉的重要性。過敏、休克、肺栓塞、呼吸道痙攣、心跳呼吸驟停……這些麻醉協(xié)議書上寫的內容并不是單純的紙上談兵,這樣的并發(fā)癥是真的有可能發(fā)生的。我們不是推卸責任,作為麻醉大夫我們能做的是盡量讓病人在最佳狀態(tài)下進行手術和麻醉,保證病人安全、無痛、舒適的度過整個手術過程,最大可能的保證病人的安全。術后,病人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良好的術后鎮(zhèn)痛極大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病人家屬十分感謝,再見你時眼神里多了幾分贊許和認可。
隨著小兒外科的發(fā)展,孩子的手術越來越多,小兒由于其特殊性所以更要給予特別的關照。每當聽到孩子做手術前撕心裂肺的哭鬧我的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有一絲不忍,有一絲心疼。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所以我要求自己一定不能讓患兒哭著進手術室,哭著回病房。新型麻醉藥七氟醚讓患兒輕輕入睡,減少了小兒與父母分離進入手術室時的恐懼。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病人清醒快。真正讓孩子感覺就是“睡了一覺”,手術結束后在媽媽的懷抱里安全返回病房,極大減少了手術對患兒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我是麻醉醫(yī)生,但我更是一個媽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我們從體諒患者,用心服務開始。
門診也離不開麻醉醫(yī)生的參與。無痛胃鏡、腸鏡、支氣管鏡,無痛流產,無痛分娩,每天都有我們上夜班的大夫在忙碌。其實我們現在大多數醫(yī)院都是麻醉大夫加班在干這些事情,為的就是提高病人舒適度。記得有一個無痛流產的病人,這次已經是第六次胚胎停育了,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同樣作為女人,能夠理解她的無奈和這些年來承受的心里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大家都沒有說話,我們能做的是盡量為她減輕身體上的傷痛,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還有一個無痛腸鏡的病人,檢查前咨詢過很多家醫(yī)院,關于腸鏡的有關問題說的頭頭是道,說自己是“半個大夫”,但就是怕疼。檢查前,簽麻醉知情同意書的時候,給他講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時,病人滿眼的不屑與傲慢。但當他躺在床上,安靜睡去,檢查悄無聲息完成時,他就已經醒來。醒來第一句話:怎么還沒開始?言語中透著一股不耐煩。“已經做完了。”護士輕聲說。“啊?這么快?我還以為沒開始呢!”夾雜著一絲不好意思。最后說了句“謝謝啊!這是我睡的最踏實的一次”后來聊天他說:由于平時工作壓力特別大,經常失眠。來做檢查時最怕的就是疼,沒想到,睡一覺就做完了。感謝麻醉大夫。有無痛真好啊!
我們不需要多少贊美,也不需要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們只需要一點點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信任,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舒適的醫(yī)療氛圍!業(yè)界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醫(yī)院哪個科室如若沒有麻醉科的參與,證明這個科室不夠強大。對與錯?不置可否!但在舒適化醫(yī)療當道的今天,麻醉醫(yī)生作為其主導者,功不可沒!
一直都說“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面對大手術,我們必須嚴陣以待,面對小手術我們也要“小題大做”一絲不茍!每天我們都重復著這些工作:手術前,要為患者做常規(guī)的麻醉前評估,充分估計麻醉手術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制定個性化的麻醉預案,做好充分準備工作和預防措施,并對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制定處理方案,以免發(fā)生并發(fā)癥和嚴重的后遺癥。手術中,為手術醫(yī)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手術條件,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通過各項監(jiān)測數值的調整,來保證患者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還需要維持足夠的麻醉深度!手術后,保證病人安全蘇醒,對需要的患者進行術后鎮(zhèn)痛,讓患者無痛、舒適和安全的恢復。每天周而復始,重復著同樣的工作,而面對的卻是不同的病人,所以更加要求我們每天要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投入到工作當中去,把對生命的敬畏轉化為挽救病人生命時工作的熱情!一如既往的在專業(yè)領域不斷攀登求索。
麻醉工作人命關天,責任重于泰山,所以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和疏忽。為您保駕護航,麻醉醫(yī)生責無旁貸!讓您安全舒適,我們一直都在!
作者:王小艷